“伴着涨潮与强劲的西南风,滚滚波浪将海上漂浮的浒苔一浪接一浪推上沙滩。”6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邢前国在山东半岛南部的海阳市某海湾看到了这一幕。
又一年浒苔来袭。
邢前国告诉沙滩上堆积的浒苔厚达40厘米,宽度可达5米,该海湾受影响的沙滩长达3公里。他判断,这是今夏第一次在山东半岛南岸登陆的浒苔绿潮。
浒苔属于石莼属藻类,丝状多分枝,无毒,但大规模暴发会影响海底藻类和养殖水产品的生长。浒苔漂浮和繁殖能力强,在漂浮过程中边生长、边繁殖,藻体很多分枝节点较细,容易脱落形成多个个体,实现更快繁殖。研究发现,浒苔暴发有三个条件:浒苔种的存在、大量氮磷以及合适的水温和光照。
6月15日,邢前国团队首先在卫星图像上发现了这位“老朋友”。他们基于卫星图像给出了当日黄海的浒苔绿潮分布状况:覆盖面积已达2500平方公里,西黄海的中部有大量浒苔聚集,其北缘距山东半岛海阳市最近,不到30公里。
结合其运移规律,邢前国推断,浒苔预计会在3天左右的时间在海阳附近最先登陆。果然,6月18日下午,他们在预判地点见证了浒苔今夏的第一次登陆。
自2007年以来,浒苔已连续13年袭扰山东半岛。结合前期研究与今年的观测结果,邢前国预测,2019年的浒苔总体规模要低于2015年和2016年(约3500平方公里),但要高于2017年和2018年(约1600平方公里)。